首页 >> 新闻资讯 >> 防疫动态 >> 正文
默认
打印文档

减少黄膘病、降低黄膘率、提高肉羊卖价的方法!

2025-09-05 10:07 来源:养羊之家 作者:管理员 编辑:管理员 点击:8

羊黄脂病是以羊体脂肪组织呈现黄色为特征的一种色素沉积性疾病,又称“黄膘”,有的又称黄脂肪病或营养性脂膜炎。在屠宰后皮下脂肪变黄的羊肉,若因饲料引起的称为“黄膘肉”。

 

一、引起原因

经调查发现,凡发生该病的羊场均为育肥羊场,且育肥日粮主要是以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玉米和米糠为主,而玉米和米糠中的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日粮中维生素E的含量也很低,极易酸败,动物机体会动用大量的维生素E保护不饱和脂肪酸免受抗氧化作用的侵袭,这种情况下,会引起机体内维生素E的相对缺乏,再加上我国大多数地区属于缺硒区,天然饲料中的抗氧化剂硒也供应不足,导致抗酸色素在脂肪中沉积,并使脂肪组织形成一种黄色无定性的非饱和叠和物小体,促使黄色脂肪产生。

1、育肥饲喂时间过长:由于饲喂高能、高蛋白饲料,破坏羊只自身的生长规律,羊本身是吃草的动物,舍饲肉羊育肥本身又病态育肥,而为达到羊只快速生长的目的,精料喂量大,草料喂量小,长时间的营养过剩造成体内代谢异常,发生脂肪肝及肝功能异常造成胆汁分泌和代谢异常,胆道堵塞,胆汁被直接吸收进入血液造成黄疸肉。

2、饲料配比不合理,营养搭配不均衡:很多养殖户在饲料配制时为了降低成本,不按厂家的推荐配比使用,添加了种类较多的辅料,况且添加的浓缩料比例很小,加速了维生素缺乏,其他各种营养成分难以保证和平衡,再加上缺乏保质保量的饲草供给,这些就导致黄膘肉发生。

3、使用猪饲料和肉鸡饲料喂羊:猪饲料的特点油脂含量高,铜含量高。且油脂多为易吸收、易氧化的不饱和脂肪酸,加上高铜具有很强的催化氧化作用,导致饲料氧化加快,造成黄脂。且猪料中大都添加药物,有些药物也容易造成黄脂。

4、饲料霉变:当给羊喂了发生霉变的玉米、饲草后,霉菌毒素会破坏羊的免疫力,加大肝脏的代谢负担,诱发黄脂。

5、疾病原因:肝脏发生病变疾病、寄生虫、血液原虫病都可引起黄脂。

二、预防和减少黄膘病的几个方法

1、按厂家推荐配比配制饲料,不使用猪料和大量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肉鸡料。

2、注意日粮精粗比,育肥前期要多给草料,保证羊只健康,减少脂肪肝等代谢病的发生。

3、不喂过期、霉变饲草。

4、做好羊的驱虫工作。

我们重点说一下调整日粮的配方,增加粗饲料比例:

羊的瘤胃中有大量的微生物,具有消化粗纤维的功能、还可以将品质较差的非蛋白氮转化为生物学活性较高的菌体蛋白、可以合成机体所需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最典型的特征是可以分解和利用粗饲料。

然而,许多养殖户为了过分追求生长速度,而忽略其生物学特性,全精料育肥或者高精料育肥,有的养殖户全玉米饲料育肥,或者玉米加米糠育肥。据小编了解日粮中粗饲料的比例低于20%,一方面造成反刍活动降低,瘤胃的酸度过低,引起瘤胃溃疡和酸中毒;另一方面,过多的玉米和米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再加上维生素E的缺乏,引发黄脂病。

在肉羊育肥的生产实践中,精粗比保持在50:50或者45:55获得的生长速度与精粗比80:20或者更高比例的效果相同。高精料育肥绵羊引起了多种疾病的高发,黄脂病多见于猪,近两年成为育肥绵羊除尿结石以外的又一高发病。

因此,生产实践中,遵循绵羊的消化生理特点,合理搭配饲料,精饲料和粗饲料尽可能的多样化,营养互补,保持适当的精粗比例,在保证羊健康的前提下,保持育肥羊的生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