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政策文件 >> 正文
默认
打印文档

关于加快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9-10-18 15:08 来源:中共环县委 环县人民政府 作者:中共环县委 环县人民政府 编辑:系统管理员 点击:2973

环发20195 

中共环县

环县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 

2019324日)

肉羊产业是我县农业经济的基本盘,也是助农增收的优势盘,加快种草养羊首位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范提升“331+”养殖合作社经营管理,对深化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完善现代肉羊产业发展联合体持续提高养殖效益和农民来源于主导产业收入的比重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认真贯彻落实2019年中央1号文件和《甘肃省羊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工作方案》精神,进一步做大做强肉羊产业,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

坚定产业扶贫主攻方向,把肉羊产业作为核心工程,把效益提升作为突破口,突出优质、高效、安全、品牌发展理念,深入开展合作社规范提升年活动,全力扶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聚焦机制、管理、服务、资金、品牌五项要素持续发力,着力提升带贫、饲养、保障、组织和续航五种能力,示范引导千家万户科学养羊,持续壮大草畜产业规模,推动稳产增效和升级发展,实现肉羊产业收入三年翻一番目标。

二、奋斗目标

按照肉羊存栏量、产值、人均来自肉羊产业收入三年翻一番的规划目标,从今年起,启动实施新一轮湖羊产业双百双万提升工程,即用三年时间,全县打造100个标准化养羊专业村,发展提升400个千只湖羊标准化扶贫示范合作社,培育2万户标准化自养示范户,带动全县养羊户达到4万户以上,羊只饲养量达到300万只以上,农民人均来自羊产业的收入达到6000元、户均收入达到3万元,真正把羊产业打造成产值超过20亿元的支柱性产业。

(一)发展规划。2019-2021年创建标准化养羊专业村100个,全面创建三年达标,2019年底各项指标达标率50%以上,2020年各项指标达标率80%以上,2021年各项指标达标率100%,肉羊饲养量及产值全县的60%以上;培育发展湖羊标准化示范户20000户,20194000户,20206000户,202110000户,培优培强全县肉羊产业排头兵2019年一次新建千只湖羊标准化扶贫示范合作社200个,帮助带动全县200“331+”养羊合作社全面规范提升,增加效益,通过真抓实帮,促进全县养羊合作社向着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方转变,成为带动全县肉羊产业的火车头

(二)创建标准。标准化养羊专业村至少拥有两个标准社(中盛公司领办1个、 “331+”模式自办1个)、须配齐三个服务队(防疫服务队、技术服务队、牧草服务队),达到三个70%”70%的耕地用于种植优质牧草、70%的在家农户饲养肉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来源于羊产业),全村养羊农户户均养羊100只以上,全村羊饲养量达到2万只以上。标准化扶贫示范社以中盛公司为主导,复制中盛模式,推广中盛技术,圈舍达到五舍分离(生产舍、哺乳舍、育成舍、母羊舍、公羊舍),能繁母羊羊均棚圈不少于2平方米,饲喂技术达到四良配套(良种、良医、良法、良料),羊均日养殖成本控制到2.5元以内、单胎产羔达到2.1只以上、平均断奶成活率达到97%以上。2018年县级示范社达到50%,市级示范社达到20%,省级示范社达到5%,三年内使县级示范社达到100%,市级示范社达到60%,省级示范社达到30%,国家级示范社达到10%标准化自养示范户必须坚持先培训后养羊,湖羊养殖规模不低于“10+1”组合,年总饲养量不少于50只,设施配套及配方饲喂技术全面达标,能繁母羊羊均暖棚不少于4平方米、配方种草面积不少于1亩、单胎产羔达到2.2只以上、平均断奶成活率达到98%以上,确保年养殖收益超过2万元。

(三)规模效益。

2019年,全县调引湖羊基础母羊12万只,通过扩群繁育,使湖羊饲养量突破50万只,全县羊只总饲养量达到190万只,向中盛公司交售肉羊26万只以上,年内总屠宰量达到40万只实现加工产值7亿元,总产值达到10亿元。依托养羊增效、服务增值,全县农民人均来自于肉羊产业的收入增加1000元,确保达到4000元。

2020年,全县调引湖羊基础母羊8万只,通过扩群繁育,使湖羊饲养量突破100万只,全县羊只总饲养量达到260万只,向中盛公司交售肉羊50万只以上,年内总屠宰量达到70万只。实现加工产值10亿元,总产值达到15亿元,湖羊饲养量占到全县羊只饲养量的40%左右,全县农民人均来自于肉羊产业的收入再增加1000元,确保达到5000元。

2021年,继续加大湖羊扩群繁育力度,使湖羊饲养量突破180万只,全县羊只总饲养量达到330万只,向中盛公司交售肉羊80万只以上,确保百万只屠宰产能达标。实现加工业产值14亿元,总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湖羊饲养量占到全县羊只饲养量的55%左右,全县农民人均来自于肉羊产业的收入再增加1000元,达到6000元,实现翻一番目标

三、重点工作

(一)完善发展机制,提升带贫能力

1.合作机制。盘活政策资源,创新合作模式,用好联结纽带,进一步增强利益相关方的合作意愿,打造多元参与、多维突破、旱涝保收的产业发展联合体。一是政企互补、要素分红型。采取政府出资金、建圈舍,中盛公司出技术、包运营的原则,建设200个千只湖羊标准化扶贫示范合作社,双方按约定比例共同购羊,找到资金需求和技术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在县级设联合社、乡镇设分社、村上办好合作社,由双方派驻人员共同管理,每年提取固定投资的10%作为固定分红,下剩利润由中盛公司和合作联社按4:6的比例进行二次分红。二是多方合作、互利共赢型。继续推行政府抓统筹、定政策、搞服务,中盛公司供良种、保回收、创市场,金融机构筹资金、放贷款、作保障,服务公司保免疫、包服务、提效益,保险公司化风险、兜底线、保增收,科研机构搞研发、促创新、强支撑,合作社作纽带、全托管、搞扩繁的全产业链闭环运行模式,抓住中盛公司扩能增产的有利机遇,不断扩大政策覆盖面,将已脱贫的165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扶持范围,通过政府配股、群众分红,实现企业增效、群众增收;持续提升服务保障力,通过规范已有社、扶持新建标准社,确保合作社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群众分红如期兑现。三是政银合作、滚动发展型。依托世行项目政银合作扶贫,通过银行+政府+合作社+农户的有效联动,用好投羊还羔”“还本分期还款三种方式,实现循环滚动发展,破解养殖户融资难题,提高扶贫贷款使用效益,达到投放一笔贷款、带动多户增收的效果。

2.带贫机制。一是放大“331+”带贫效应。持续推进三变改革,依托三方联动、三变推动、品牌带动、党建促动带贫模式,按照既定的互助合作扶持政策,不断强化要素投入,对三、四类贫困户中的已脱贫户,坚持脱贫不脱政策、不降标准、一帮到底;对未脱贫户,坚持按需施策,能贷款、愿贷款的及时给予足额贷款补齐购进基础母羊,全覆盖落实10亩梯田入股种草,保障分红收益最大化。二是创新“1+1+N”带贫模式。依托中盛成熟的经营理念、先进的饲喂技术,全力办好200个千只湖羊标准化扶贫示范社,实现建办1个示范社、带动提升1个现有社、引领发展N户湖羊养殖示范户的目标,带动群众稳定增收,加快推进脱贫攻坚。三是建立就业奖补机制。支持新型养羊队伍,对未就业大学生,凡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参照非公企业就业政策,每月补助1500元,并根据产羔率、成活率及出栏情况给予以奖代补支持,年终统一兑现。

(二)科学规范管理,提升饲养能力

1.能人(企业)办好标准社。继续按照《扶持多元经营主体创办肉羊专业合作社的意见》,鼓励和扶持五类人员建办标准化扶贫示范合作社。同时,采取分层管理的办法,找准短板,一社一,对标提高。一是企业社作示范。新建的标准化扶贫示范社要多部门联合踏勘、一次规划到位,选址必须坚持三好标准(种草条件好、群众基础好、设施配套好),做到论证充分,基础改造少投资,争取不投资;设计必须坚持三最要求(最优布局、最高标准、最全功能),做到严格审核,圈舍建设既经济实用,又可示范推广。二是普通社促达标。对现有“331+”合作社水、电、路、网等基础短板进行全面摸底,有缺口的年内全部填平补齐,软件上要达到八有(有固定场所、有开户银行、有营业执照、有管理制度、有主导产业、有经营规划、有档案资料、有成员花名册);硬件上要实现四通(通水、通路、通电、通网),通过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配套的办法解决,采取提取沟道水、打小电井、建蓄水池等方式保障羊只饮水安全,采取铺设砂砾路和拓宽改造土路基相结合的方式保证大型机械出入,采取延伸改造的方式,保证动力电接通、4G网覆盖,有效降低养殖成本;设施上要做到五圈齐全,实现分群管理,并全部配齐自动化饮水设备,确保面积、功能、温度、设施四达标,以星级化的圈舍和精细化的管理保证养殖效益。三是薄弱社抓接管。对实力弱且难以正常运行的湖羊合作社,以自投成本回购固定资产,按定额投资规模补齐投资和基础设施,改扩建为标准社,交由中盛公司接管运营,成为轻资产模式的标准化扶贫示范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好地种好配方草。围绕养殖业调整种植业,坚持以草定羊、因羊配草,新增一只羊、新种一亩草。按照三个集中原则(向地理条件好的地块集中、向大型养殖场社集中、向牧草收储加工企业集中),推行梯田地膜种草,合作社建在哪里,草就种在哪里,哪里有平地、好地,草就种在哪里。一是创新服务机制。采取联合购置小型机械向荟荣草业公司租赁大型机械两种方式,扶持新建一批集牧草种植、收割、青贮加工为一体的农机合作社,改变由荟荣草业公司包种植、包收割、包收购的一揽子服务模式,以乡镇为单位自行选择机械服务公司进行牧草种收作业,建立市场化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水平,有效降低种植收贮成本。二是落实配方种草。坚持以草定畜的原则,根据养殖规模核定种草面积,根据养殖配方落实种草比例,丰富完善饲草结构。2019年全县种草73万亩以上(新种紫花苜蓿20万亩、大燕麦25万亩、青贮玉米15万亩、甜高粱10万亩,试验种植谷饲两用的谷牧二号”2万亩,种植块茎饲料胡萝卜1万亩)2020年种草80万亩,2021年种草达到100万亩。鼓励合作社联合开展规模种草,支持养殖户按配方种好自有草,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三是全面加工储备。以乡镇为单位,组织做好牧草收割、加工等各环节工作,种植的牧草一亩不少要全部收割加工入库,确保2019年全县青贮饲草达到60万吨以上,2020年达到100万吨以上,2021年达到120万吨以上。坚持质量第一,按质论价,推行分品级订单收购,通过复制中盛养殖技术,由县上统一提供饲喂配方和技术指导,合作社、养殖户按照配方分类足量储备好青贮草、豆科和禾本科干草、精粗饲料等,切实保障科学配方养殖所需。

  3.良法育好良种羊。一是推行良法养殖。推行分群管理、

配方饲喂的科学养殖技术,结合环县本土化、人性化的养殖方式,推行豆科草、禾本科草、青贮草、块茎饲料按照比例饲喂粗料、料按不同饲养阶段搭配,用良法指导合作社对现有湖羊种群进行扩繁,确保年内湖羊饲养量达到50万只以上。二是坚持统一调羊。所有湖羊全部由龙头公司调引,坚决杜绝合作社和其它社会力量无序调羊,不论是怀孕基础母羊还是架子羊,都必须严格落实落地监管制度,保证外疫不传入、内疫不发生、调引能成活、育好下一代。三是繁育优良品种。支持庆环肉羊制种有限责任公司开展种羊繁育,从浙江湖州等地引进纯种湖羊基础羊5000只,优选本地滩羊1000只,从澳大利亚引进陶赛特、萨福克、杜泊、南丘良种冻精8000份,通过杂交繁育优质种羊1万只,不断提高环县肉羊良种化比率。四是发展优质奶羊。扶持伟赫乳业建成18万吨乳制品加工厂,依托已建成的万只奶山羊养殖场,按照绿色有机标准,试验示范养殖澳洲萨能奶山羊,根据产能计划逐步推开,打造高端鲜奶品牌。

(三)聚合服务要素,提升保障能力

1.打造一流团队抓养羊。一是认真实施千人计划,择优选聘环县籍农牧专业未就业大学生1000人,由中盛公司集中培训,全部安排到中盛公司及其经营管理的场社工作,在享受非公企业就业政策的基础上,由企业按每月4000元工资标准补齐,打造环县养羊人专业团队。二是扎实开展全员轮训,对养殖合作社包抓干部、合作社负责人及技术人员、湖羊标准化示范养殖户,以乡镇为主体组织聘请教员、提供培训教材,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踏栏培训和交流研讨,保证群众看到样子、学到方子、走对路子,着力培养一批土专家”“羊秀才。三是全力支持技术人才。编委办、人社局等职能部门要把畜牧技术人才培育作为工作重点,在岗位编制、职称评定方面加大支持,对专业技术过硬、经考评已达到职称评定条件的畜牧专业技术人才,相应提升工资待遇,县财政按照职称对应工资标准予以补齐。在各类评优选模中优先提名推荐畜牧专业技术人才和养殖典型代表。

2.塑造一个品牌促带动。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农业品牌推广基金,连续列支5年,依托环县羊羔肉地理标志认证品牌,采取企业招标的办法,抓好品牌企划和宣传推介,通过持续不懈努力,将环县羊羔肉品牌打造成价值10亿元的县域单品公共品牌,带动羊肉产品交易量、成交价和农户收入三增长

3.落实一组保单兜底线。坚持无保不养原则,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享受同一政策,一组保单实现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保险全覆盖。全面推行自然灾害保险,按照随进羊随投保、随增羊随增保的要求,做到湖羊到社到户即投保,羔羊达到10公斤以上即投保,实现保本不受损。全覆盖落实价格目标保险,当市场价格毛重低于10/斤时,按10/斤启动保护价收购,抵御市场波动,实现保价无风险。

4.制定一套程序保免疫。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技术防疫基金,扩大政府购买防疫和技术服务范围,在严格落实程序化免疫的基础上,新增羊痘、三联四防和羊传胸苗3种强制免疫服务,降低羊只疫病死亡。服务公司要当好技术顾问,饲养管理中有困难随时帮助解决,确保羊只梭菌、口疮、吃羊毛等常见疾病不发生,落羔、弱羔、1~3月龄死羔等喂养不当问题少发生。

(四)强化五到措施,提升组织能力

1.任务分解到乡。坚持以乡为主抓落实,统一规范提升标准,逐项分解细化任务,下达湖羊饲养量、存栏量、出栏量及向中盛公司的交售量等指标,考核湖羊产羔率、成活率、存栏率和人均养羊收入,提高羊产业在全年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中的比重,分值占到70%以上,发挥好指挥棒作用,倒逼落实工作任务。

2.标准化合作社覆盖到村。个深度贫困村必须新建1个标准化扶贫示范社,不符合条件的可以采取村际联合办社的方式解决,全力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自办合作社发展壮大,确保年内实现行政村标准化扶贫示范合作社全覆盖。

3.干部包抓到社。实行科级干部十帮包抓(一帮带贫机制建立、二帮合作社融资、三帮饲草种植、四帮良种调引、五帮科学管理、六帮疫病防控、七帮党建引领、八帮风险化解、九帮规范运行、十帮效益提升)责任制,对帮扶包抓责任履行不到位、工作成效不明显的,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不合格。通过十帮包抓,确保村村都有示范社、户户加入合作社、社社运行规范化,营造干部主动当羊官、全县上下抓羊业、群众齐心发羊财的浓厚氛围。

4.服务蹲点到户。服务公司要对培育的标准化湖羊自养示范户跟踪开展一对一、保姆式的技术指导服务,引导改变饲喂管理观念,掌握核心养殖技术。对养殖户因喂养不当、管理不善、防疫缺失导致养殖减产或羊只死亡的,直接从给予每户的1500元技术服务费中扣除保险赔偿后的损失,直至扣完。

5.奖惩兑现到人。羊产业发展实行全要素考核评价和重奖重罚机制,奖惩兑现到单位个人,根据考核情况,分别对先进乡镇、先进部门、龙头企业、服务企业、专业村、示范合作社、示范户、技术人员、包社干部等九个方面给予奖励。对向中盛公司交售羊只的,实行订单补助制度,合作社向中盛公司交售1只育成羊政府补助40元,农户通过合作社交售的,给农户补助30元,给合作社补助10元;对完成养羊专业村创建任务的村干部进行一次性奖励,村支书奖励3万元、村主任奖励2万元、村文书奖励1万元。

(五)加大资金支持,提升续航能力

1.用足用好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级项目支持,全力实施好畜牧业全产业链项目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建设项目退牧还草、退耕还草、草牧业、粮改饲等项目建设,确保政策一项不落的落到实处,资金一分不少的用在刀刃上

2.争取用好贷款资金。主动对接省市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依托金控集团担保,积极衔接落实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和省信用联社壮大万家合作社行动计划,确保每个产业合作社有10万元以上流动资金保障。

3.统筹用好扶贫资金。整合使用财政扶贫资金,坚持将产业扶贫资金向专业村倾斜,向带动贫困户发展、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社倾斜,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自养户倾斜,全力支持创建规范化合作社发展规模化专业村培育标准化示范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肉羊产业发展及合作社规范提升活动取得实效,县上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县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协调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畜牧局,由畜牧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协调推进肉羊产业发展及合作社规范提升各项任务落实。建立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领导负责,每月召开联席会议,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广新经验。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责任压实到人、工作无缝衔接、任务如期完成。半年经济观摩中,湖羊合作社和标准化示范社要占到观摩点总数的50%以上,评比成效,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二)转变工作作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把肉羊产业发展及合作社规范提升活动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提升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不断对标站位、强化认识,投入80%以上的精力用于抓羊业发展,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在一线推进领导率先垂范抓落实,干部齐心聚力保羊业,带动群众全员跟进养好羊,用干部的服务升级换

取产业发展升级,推动主导产业兴旺、贫困群众兴业。

(三)强化督查落实。坚持日常督战与季度考评相结合,以日常督战为主,对各乡镇的安排部署、责任落实、规范提升等情况进行督查,严格落实周统计、月通报等制度,督促各乡镇保质保量完成肉羊产业发展及合作社规范提升任务,对组织不力、进展缓慢的乡镇和部门,对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严肃追究责任。县脱贫攻坚督战队要将肉羊产业发展及合作社规范提升活动推进和完成情况作为督战的重点,采取不打招呼、随机督查的方式,发现问题直报县委、县政府,倒逼工作出实效、产业上台阶。

发:各乡镇党委,县委各部门,县级国家机关及各部门,各人民团体,省市在环各单位

中共环县委办公室
2019年3月24日印发